發布時間:2020-11-14 15:19:58
作者:高科負氧離子研究所研究員 李帆 閱讀次數:252
2020年初,自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經將近一年的時間。頑固的新冠病毒在秋冬季節又出現了反撲的跡象,從我國各地出現......
作者:高科負氧離子研究所研究員 李帆
關鍵詞:負離子
11月12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8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上海3例,內蒙古1例,河南1例,四川1例,陜西1例,甘肅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
——來自新華社11月12日消息
2020年初,自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經將近一年的時間。頑固的新冠病毒在秋冬季節又出現了反撲的跡象,從我國各地出現的確診人數就能窺見一二。但是,筆者發現人們對新冠疫情的防護似乎是松懈了很多,人群擁擠的十字路口、商場里,餐廳里,游樂場里……不戴口罩并且不做防護措施的人比比皆是,這就為新冠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大多數人出現了這樣一種心態:我身邊沒有新冠病毒的感染人員,所以我不用戴口罩,不用做防護措施,也不會被傳染。可是,在新冠疫情沒有完全被控制之前,沒有人是旁觀者。做好日常防護,對我們的生命健康非常重要。除了需要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扎堆等,做好消殺也是非常重要的,筆者今天就從病毒的傳播途徑和消殺方式上為大家科學防疫提供一些參考。
(圖/網絡)
新冠病毒是如何傳播的?早在武漢疫情期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為我們做出了解答。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以及糞口傳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傳播,是指感染病毒的患者在打噴嚏、說話以及咳嗽時產生的飛沫和呼出的氣體,被近距離接觸的人員直接吸入之后,就會發生感染。接觸傳播,是指人們手部接觸了病毒,用手去揉眼睛或者碰觸身體的其他部位,很可能就會感染病毒。糞口傳播,是指病毒感染者的糞便污染了食品、水等,人們攝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病毒會通過人體消化道傳播。在公共場所,諸如學校、商場、游樂場所、餐廳等地方,就非常容易發生飛沫、接觸傳播。做好消殺工作,是切斷病毒傳播途徑的有效方式。那么,究竟哪種消殺方式最長效、使用最方便呢?
(圖/健康中國)
消殺方式有很多,在公共場所中,使用最多的是噴灑75%酒精、84消毒液消殺,都能夠高效地消殺病毒。75%酒精具有很強的滲透性,能夠透過病毒表面的膜進入病毒的內部,最終將病毒殺死。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第一,酒精具有很強的揮發性,使用75%酒精消毒需要定時消毒,操作比較麻煩。第二,酒精蒸氣較重,可以在低處擴散,遇到明火容易引發爆炸燃燒。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通過其強氧化性使病毒等喪失機能,從而阻斷病毒的傳播。在使用84消毒液進行消毒時,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等,避免84消毒液腐蝕、刺激皮膚和呼吸道黏膜。
不管是75%酒精消毒還是84消毒液消毒,對于切斷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都具有高效的作用,但是有一點不能忽視,這些強氧化劑都會對人體皮膚以及呼吸道粘膜等產生刺激性,并且消殺效果不持久,需要反復操作,在商場、學校、餐廳以及游樂場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使用非常不方便。除了以上消殺方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采用負離子消殺,這種方式消殺效果究竟如何呢?
(圖/網絡)
負離子是如何阻斷病毒傳播的?中國空氣負離子暨臭氧研究學會專家組編著的《空氣負離子在醫療保健及環保中的應用》中提到,負離子帶有負電性,能使病毒衣殼內外的電位發生變化或者顛倒其內外部電位極性,將病毒滅殺。負離子除了高效消殺病毒,還能夠以自身帶有的負電荷,與空氣中的氣溶膠以及PM2.5(正電性),正負相吸之后使得有害顆粒物重量增加,沉降到地面上,從而有效凈化空氣。經過權威機構檢測:粒徑小、活性高的小粒徑負離子消殺病毒有效率高達99.87%,凈化PM2.5有效率達99.80%。
(圖/薇伊負離子空氣凈化器官網)
與強氧化消殺方式(75%酒精、84消毒液等)不同的是,負離子本身就是一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因子(醫學界稱其為“空氣維生素”),使用負離子消殺對人體是無害的,并且不會產生任何刺激性的氣味。由于在我們日常活動的場所中負離子的含量非常低,難以有效消殺病毒以及凈化空氣。所以可以借助采用了專利技術(生態負離子生成芯片技術+離子變換器技術+納子富勒烯離子釋放器技術)的負離子空氣凈化器來消殺病毒、凈化空氣。與強氧化消殺方式(75%酒精、84消毒液等)相比,負離子空氣凈化器在使用上是非常方便的,接通電源后,即刻實現消殺,并且無需后續操作,因為無害且無刺激性氣味,人無需回避,能夠實現長效消殺。
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沒有人是旁觀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能放松警惕,戴好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做好消殺工作,科學防疫。使用負離子空氣凈化器消殺,方便、高效,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1、引于:《空氣負離子在醫療保健及環保中的應用》,作者:中國空氣負離子暨臭氧研究學會專家組
2、引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關于新冠疫情傳播途徑的解答
3、作者:高科負氧離子研究所研究員 李帆